当前位置主页 > 农村养殖 >
热门搜索:

草鱼鱼种之白露管理:不要让白露节变成“白露劫”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7-31   


  白露,中国24节气的第15个,也是9月的第1个节气,一般在处暑后15天。2014年白露节是9月8日,与中秋节同一天。

  在水产养殖中,白露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特别是鱼种培育,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重防控,草鱼鱼种会长时间、大批量死亡,病情还很难控制,俗称“白露瘟”,所以在白露前后一定要做好鱼种的养护,避免白露节成为草鱼鱼种“白露劫”的悲剧。

  一、为什么在白露前后鱼种会出现“白露瘟”呢? 

  1、鱼种的生理特性:从夏季放夏花到白露的鱼种,经过约4个月的生长,其体长从75px增长到20~750px,增长6~10倍,体重从200mg增加到50~100g,增加100~200倍。从这可以看出,草鱼苗种属于生长快速的品种,但由于鱼类属于低等动物,快速的增长造成鱼体的各种免疫、消化系统跟不上身体的增长,造成鱼体存在抵抗能力低下的缺陷,给有害菌创造了可趁之机。


图1 2014江苏9月天气及气温预报

  2、白露的气候特点: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大、气温起伏不定、天阴多雨是主要特点。这样的特点对鱼塘来说是极为不利的。(1)昼夜温差大 水体对流加剧,底层有害菌及低氧水体被带到水面,导致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藻类生长受影响,繁殖性能下降,极容易倒藻,造成藻毒素毒害鱼体以及低溶氧状况;(2)气温起伏不定 气温不稳定会导致鱼类经常性的应激,轻度应激造成生长性能下降,重者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3)天阴多雨 一是容易影响鱼类正常摄食,体质不容易;二是藻类容易死掉;三是正常的预防用药不能及时进行。同时,18~28℃的气温正适宜寄生虫、有害菌生长、繁殖。白露前后的天气对鱼塘是极为不利的,而这些都是无法人为改变的,只有在平时就做好其他方面的预防工作。

图2 病变肝脏——白肝

  3、渔农的养殖观念:(1)一直以来,渔农养殖草鱼鱼种就是一个矛盾:喂得少,长势慢,产量低;喂得多,长得快,死亡高。大量的投食,促进了鱼类的快速生长,其一是本来就低下的免疫系统跟不上生长的速度;其二大量的饲料造成肝胆负担加重,进一步恶化其抵抗能力。(2)防病不科学,要么大剂量乱用药,要么侥幸不用药,延误了最好的防御措施。只有改变这些观念,鱼种的肝胆问题、用药盲目的问题才能解决。

  4、养殖环境的影响:(1)由于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各种污染,养殖所用外源水质严重恶化,氨氮、亚盐超标;有机磷、重金属农药残留。据测定,重工业区域雨水中的氨氮、亚盐比农业区域高3~5倍,这种水源条件下,鱼种能够生存下来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了。(2)池塘管理不科学,大量投用化学氮肥、不注重池塘底部环境改良。特别是池塘底部环境,这是鱼病发生的温床。有些塘口一养就是几年,甚至10几年,从不清淤,养殖过程中也不进行改底,大量有害菌繁殖,大量虫卵滋生,大量有害物质累积,这种环境下,鱼种根本不可能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导致白露前后鱼种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鱼种免疫力低、抗逆能力差;长期投喂不当,内脏器官受损;病原微生物侵染;水体不稳定,养殖环境恶化。

  面对这样来势汹汹的“白露瘟”,我们只有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实践证明,只有对鱼种做针对性的预防,草鱼鱼种才可能避免大批量死亡。

  如何防控?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水质稳定:(1)选择晴天,使用“活肥”进行肥水,视水色不定期追肥,培养丰富藻类,防止缺氧;(2)每15天使用一次“水博士”,解除水体毒素,提供丰富碳源,稳定水环境。

  2、清洁病害源头:(1)在白露前后,每10天左右使用“强效底净”或“全效底改”一次,杀灭底部虫卵及部分有害菌;(2)做好杀虫灭菌工作,这个阶段危害最大的是原虫类(车轮虫、斜管虫)及蠕虫类(指环虫、三代虫),抓紧晴好天气,镜检虫害,使用“世纪一号”或“指环王”或“快克”针对性杀虫,杀虫结束后用“超碘”或“菌毒必克”或“联合立克”消毒。

  3、养护、修复免疫相关脏器:每隔7天喂“营养套餐”或“生命元+肝胆泰乐+高稳维西”(7天一疗程),促进消化吸收、降低肝胆负担,增强鱼体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白露阶段大量死亡的发病率。

  4、保证优质投饵、食量控制:白露前后控制好投饵量,投饲率一般控制在2%-3%,并且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一天最少4餐,发病时减量。这个过程中不宜更换饲料。

  鱼病从发生到发展,从发展到高峰再到缓解、根除,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鱼病会造成大量鱼类死亡。所以,想避免草鱼鱼种出现“白露劫”,“控食量,多保健”,“勤改底,常稳水”,“防病原,重预防”,一个也不能少,还需要长期坚持。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