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村养殖 >
热门搜索:

鲴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2-01-27   

    鲴鱼是鲴亚科鱼类的总称,在我国有4属10余种。目前在江河湖泊水库中天然繁殖和生长的鲴鱼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细鳞斜颁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 )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4种。其共同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 
  鲴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鲴鱼的个体大小属中等,体型稍侧扁。头小,呈锥形。口小,呈下位或亚前位,有一横裂。下颌平横,呈铲状,角质边缘较锋利。背据有硬刺。臀鳍具8—12根分枝鳍条,肛门紧靠臀鳍,下咽齿1—3行。4种鲴鱼的主要区别是: 
  ①银鲴下颔角质边缘不甚发达,肛门前的腹棱不完全或无,鳃耙数38—45;侧线鳞在仍个以下;咽喉齿3行;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膜后缘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背婿和尾鳍灰色,其它各鳍呈淡黄色。 
  ②黄尾鲴个体比银鲴大,鳃耙数47—51;侧线鳞在63个以上,尾鳍桔黄色。 
  ③细鳞斜颔鲴下颔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腹棱完全。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桔黄色,其它各鳍浅黄色。 
  ④圆吻鲴吻部圆钝而突出,下颔角质边缘发达。无腹棱。侧线鳞70—80。咽喉齿2行。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黄白色。 
  2.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银鲴和黄尾蛔多栖息于江河的中上游水段,细鳞斜颌鲴栖息于下游,圆吻鲴常栖息于上游。冬季在深潭越冬,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 
  3.食性 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超过4cm转为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刮取有机碎屑、污泥杂质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起着“清洁夫”的作用。也可摄食人工饲料。 
  4.生长 4种鲴鱼相比较,圆吻鲴和细鳞斜颔鲴个体较大,常见个体重300—500g,最大个体可达1000—2000g;黄尾鲴个体中等,常见个体重200—300 g;银鲴个体较小,常见个体重80—100g 。  
  5.繁殖习性 鲍鱼2龄即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月下旬—7月,其中4—5月为繁殖盛期。在繁殖期,雄鱼头部、鳃盖、鳍条上有珠星,体表粗糙,轻压腹部有精液从泄殖孔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体表光滑。绝对怀卵量:银鲴为11万—16万粒/层,黄尾鲴为12万—17万粒/层,细鳞斜颌鳃为13万~14万粒/尾,圆吻鲴为20万—30万粒/尾,均属一年分批产卵类型。鲍鱼的受精卵多具粘性,但银鲴的受精卵粘性较弱。在23—2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以银鲴为最快(约25—26h孵化出膜),细鳞斜颔鲴和黄尾鲴次之(约37h出膜),圆吻鲴最慢(约50 h出膜)。 
  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留和培育 鲴鱼亲鱼的选留应在冬季或翌年早春进行,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2冬龄以上。银鲴亲鱼体重在100 g以上,黄尾细和细鳞斜领细亲鱼体重在500 g以上,圆吻蛔亲鱼体重在600g以上。亲鱼单养密度为300—450尾/1000m2,混养密度为75—150尾/1000m2,。培育亲鱼以施有机肥为主,并适当投喂一些商品饲料,保持水质肥爽。也可于繁殖季节直接给捕自江河、湖泊(水库)的亲鱼催产。 
  2.人工催产和孵化 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开始人工催产。雌鱼注射LRH—A2 7μm十PG 2个/kg,雄鱼减半。胸腔注射,每公斤亲鱼注射药液2m1。然后按雌、雄鱼1: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在20℃水温条件下,10~12h即可达效应时间;水温20~23℃约9h即能产卵;水温23—25℃,7—8h就能产卵。一旦发现亲鱼发情产卵,每立方米水体泼洒黄泥浆水1kg(10kg水十1kg黄泥),以便受精卵自行脱粘。20—30min后,产卵池不断加进新水,另一边排水,以收集受精卵。或者在发现亲鱼发情时,即拉网进行人工授精和脱粘。其方法是:先将精、卵同时挤入盆内,并不断搅拌,然后将受精卵逐渐倒人浓泥浆水中,边倒边轻轻搅拌,1~2min后加清水冲洗。将脱粘后的受精卵移入孵化缸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时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70万—80万粒,先用10g孔雀绿溶液停水浸浴8—10min,预防水霉病。然后打开进水阀门,进行流水孵化。由于鲴鱼受精卵体积较小,并经人工脱粘,其表面附有泥沙,所以比重较大。为此,要求孵化时水流速度稍大,具体流速以受精卵能随水流上下翻动为宜。孵化用水一定要经纱窗或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其它杂质进入。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30℃。水温高于30℃,虽能孵化出鱼苗,但多为畸形。水温低于15℃,胚胎发育至原肠期便停止。在22-23℃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40 h左右的孵化(脱膜出苗)。但脱膜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约需2~3d才能完全脱膜。刚脱膜的仔鱼比家鱼苗小,较嫩弱,无游泳能力,只能随水流上下漂浮。随着胚后发育的进行,当仔鱼出现鳔、能作水平方向游动时,需降低水的流速、以减少其体能消耗。出膜3—4d后,仔鱼的肠管和咽喉接通,并主动开口摄食,此时即可下塘培育。 
  鲴鱼苗种的培育 
  鲴鱼苗种的培育方法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苗的培育方法基本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苗种池要求 鲴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500。1000 m2,池深1.5—1.8m,底质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投放苗种前将池水排干,每千平方米用生石灰120—150kg彻底清塘消毒;随后施人畜粪750—900kg/1000m2或绿肥1500~2250kg/1000 m2,以培肥水质,使鱼苗下塘后能得到适口、充足的饵料。 
  2.放养密度 经各地多年试养,认为放养“水花”以每干平方米水面27万—30万尾为宜。当鱼苗体长达3cm以上时,应分稀到每千平方米8万—10万尾。以后随着鱼体增长,应逐渐降低放养密度。 
  3.培育方法 常规的鱼苗鱼种培育多为 “肥水”下塘,而鲴鱼的苗种培育方法上稍有不 
同。因鲴鱼苗刚开口摄食时,只能摄取轮虫和浮游藻类等细小生物。因此,鱼苗下池前,底肥不能施得过早和过多,以防大型浮游生物太多,不利于鱼苗摄食。水色以“嫩”一些为好。在实际生产中,鱼苗下池前每千平方米施大草450—600kg或粪肥300—450kg。3—4d后,当轮虫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达到高峰时放苗。每5万尾鱼苗投喂1个熟蛋黄,以饱食下塘。从第2天开始投喂豆浆,一般每千平方米水面每天用3—4.5kg黄豆磨成豆浆,投喂2—3次。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和摄食量的增加,应适当增大投饲量。当鱼苗体长达3cm以上时,可投喂米糠、款皮等人工饲料。 
  4.饲养管理 鱼苗鱼种饲养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水质管理,每2—3天至少加注一次新 
水,最好是经常保持微流水,使池塘水质“活爽”。 ②及时分养,鱼苗经20—30d的培育,体长达到3cm后,鱼体鳞片已长齐,应及时进行拉网锻炼和分稀饲养。在拉网操作过程中,要特别细心,以防伤鱼。体长3—4cm的鱼种,每千平方米可放养 7.5万—9万尾;体长超过5cm,每千平方米放养4.5万—6万尾。总之,随着鱼体的长大要逐渐分稀,以利鱼种快速生长和提高成活率。③注意病害防治,在苗种培育阶段的主要病害是车轮虫、鱼虱、锚头蚤等寄生虫。其防治方法是:定期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3g/m2,第2天再泼洒一次。 
  成鱼养殖 
  鲴鱼食性杂,适应性强,在我国广大地区均可养殖。池塘、水库、湖泊中放养一定比例的鲴鱼不仅与鲢、鳙鱼在食性上没有矛盾,还可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这对减少有机物分解耗氧,加速水中物质循环,净化水质,促进j养鱼类的增产有着良好的作用。 
  1.池塘搭养 主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成鱼池,可放养鲴鱼种225—300尾/1000 m2在不增加饲料和肥料的情况下,鲴鱼以池中的腐殖质和有机碎屑为食,一般可增加鱼产量10%-15%。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池塘最好投放同—种鲴鱼,以免相互争食,影响生长。 
  2.大水面增殖 鲴鱼喜生活在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中,若能在有机碎屑、固着藻类比较多的大中型水域中移植、增殖鲍鱼,并加强资源保护,2—3年即能形成自然种群,产量一般可达7.5—9.0kg/1000 m2,最高产量可达15kg/1000m2如湖泊、水库中有自然跌水,移植后鲴鱼还能自行繁衍后代,形成自然种群,使我们长期受益。这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已有成功经验。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