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鱼病知识--初识蛇头鱼--“乌鳢” 及它的常见病害防治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5-19   

  前一段时间,师弟师妹养的杂交鳢短时间内陆续出现大批量死亡现象,这严重打击了我们这些青年科(养)研(鱼)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下一批鱼苗出现类似的死亡现象,作为“小乌鳢”的监护人必须掌握一定的乌鳢养殖技术。所以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乌鳢的鱼类知识。

  
  生鱼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乌鳢,另一种是斑鳢。要把1尾乌鳢养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时间,斑鳢养殖则需时更长,而杂交种就能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乌斑杂交鳢集乌鳢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鳢肉味鲜美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突显了该鱼独具的竞争优势。在珠三角地区,杂交鳢已逐步替代乌鳢、斑鳢的养殖地位,成为鳢科鱼类中主要的养殖品种,并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目前还在逐步推广扩大。

如何区分乌鳢、斑鳢、杂交鳢呢?
乌鳢、斑鳢和杂交鳢斑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3个部分: 头部、体侧和尾鳍基(如下图所示)。
乌鳢头顶前部斑纹呈“八八八”排列,斑鳢和杂交鳢呈“一八八”排列;
乌鳢体侧黑斑跨过侧线,斑纹交错明显,斑鳢和杂交鳢体侧黑斑不跨过侧线,呈上下 2 行排列;
乌鳢单块黑斑的面积较大,斑鳢单块黑斑比较细小,与乌鳢差别甚远,杂交鳢体侧单块黑斑的面积则小于乌鳢但大于斑鳢;
斑鳢尾鳍基部有 1 条或 2 条 跨过整个尾鳍基部的弧形斑纹,乌鳢无此弧形斑纹, 杂交鳢则或有或无。

    A-I. 乌鳢头顶部斑纹;  A-Ⅱ. 乌鳢侧面斑纹;
   B-I.斑鳢头顶部斑纹;   B-Ⅱ. 斑鳢侧面斑纹;
    C-I. 杂交鳢头顶部斑纹; C-Ⅱ. 杂交鳢侧面斑纹

  在下文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把乌鳢、斑鳢、杂交鳢都统称为乌鳢。

如何驯化野生乌鳢?
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在投喂膨化颗粒饲料前,必须对乌鳢苗种进行驯食,使其由摄食天然饵料或冰鲜鱼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以便于大规模养殖。一般情况下,个体越小、驯化越容易,个体越大、所需时间越长。乌鳢苗种最佳驯化时间为体长3~5厘米。
 
投喂前以击拍声为“信号”形成“感官”反应,把乌鳢集合到食场周围,一般7d左右可驯化成功。乌鳢由摄食冰鲜鱼浆到摄食颗粒饲料,一般要经历从拒食到被迫摄食、最终习惯摄食的转变过程。
  第一步,要用冰鲜鱼浆诱鱼集中摄食,并达到正常摄食量;
  第二步,在鱼浆中添加颗粒饲料比例应由少到多,逐渐过渡,不可急于求成;
  第三步,完全投喂颗粒饲料,投喂前,加适量水软化饲料。有时需要重复进行,驯化才能成功。

乌鳢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具有耐低氧性和能够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鱼类,因此乌鳢大批量死亡的原因很可能是乌鳢“生病”了。

真菌性疾病
  截至目前,关于乌鳢真菌性疾病的报道只有水霉病和流行性溃疡综合征两种,国内外均未对乌鳢的真菌性疾病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由水霉菌或绵霉菌感染鱼体体表引起,病原是条件致病菌。
( 1) 流行特点:当养殖水体恶化,鱼体受机械损伤,或水温在15~20 ℃的早春晚冬,尤其是阴雨天气时极易引发该病。乌鳢在各个生长阶段均可感染此病,发病率高达80%~90%,死亡率达100%。
( 2)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患病乌鳢摄食能力下降甚至不进食。随着病原菌不断渗入机体,组织逐渐坏死,体表黏液增加,病鱼开始独游或停滞不动,体表病灶处开始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仿佛外面长了一圈白毛,故又称“白毛病”。
( 3) 防治措施:对养殖水体进行彻底消毒,在运输、捕捞乌鳢时应避免鱼体受伤。
采用入塘前使用4 mg/L 的高锰酸钾或2%~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对其进行消毒。
用30mg/L的福尔马林溶液可有效防治乌鳢水霉病。
用全池泼洒0.3~0.5 g/m3 亚甲基蓝
用30~50 g/m3 高锰酸钾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每米水深泼洒120~150 g硫代钾酸铵有一定疗效。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又称霉菌性肉芽肿,主要为真菌媒介丝囊霉所引发。丝囊霉除了会损坏乌鳢机体组织之外,还会分泌毒素,导致其机体免疫力降低。生产中经常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
(1) 流行特点:水温在18~23 ℃,尤其是阴雨天气极易暴发此病。此病对乌鳢鱼苗的危害大于成鱼,鱼苗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 主要症状:患病乌鳢发病初期的症状为食欲减退甚至不进食,体色发黑,在水中狂游或漂浮在水面,鱼体多部位出现红色斑块。随着病情持续加重,乌鳢的头尾、鳍及体表各处开始严重溃烂,可见较大、明显的红色溃疡点,腹部干瘪溃烂,严重者内脏器官外露。剖检可见肠道内无食物,有透明液体渗出,肝脏、脾脏发黄。
(3) 防治措施:预防手段主要包括:当温度较低时尽量避免换水,通过微生态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按时清塘消毒,持续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等。
在治疗方法上,建议,通过 0.3 ~ 0.5 g/m3亚甲基蓝和0.3 ~0.5 mL/m3 聚维酮碘交替使用,对养殖水体进行彻底消毒杀菌,连续2次为1个疗程,间隔7 d后再泼洒消毒1个疗程。
选择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克霉唑、维生素 C 与维 生素 K3 等做成药饵投喂,可有效治疗该病。

寄生虫性疾病
由于季节、地区存在差异,乌鳢会感染各种不同的寄生虫性疾病,包括车轮虫病、小瓜虫病、嗜子宫线虫病、孢子虫病、碘泡虫病及水蛭病等。

车轮虫病
乌鳢车轮虫病的病原为寄生在其鳃丝和体表上的车轮虫。车轮虫生命力极强, 繁殖速度快,主要危害乌鳢鱼苗。
(1)流行特点:每年4~8月为发病高峰期,水温在20~28℃时容易引发此病。当养殖面积小、水位过浅、饵料不足、连续阴雨时也容易引发此病。
(2)主要症状:患病乌鳢的典型症状为体表黏液增多、形体消瘦,部分病鱼在水中打转、离群独游,严重时病鱼表面覆盖有一层白膜。打开鳃盖后可见鳃丝发白,刮取鳃丝及体表黏液进行镜检可见车轮虫。
(3)防治措施:预防该病的关键是定时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以杀死底泥中的车轮虫;
泼洒 0.5~1.0 mg/L二氧化氯以防止继发性感染;
用0.6~0.7g/m3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或每米水深、每亩(15亩 =1 hm2,下同) 水面用苦楝树叶30kg全池泼洒来治疗该病。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病原为寄生在鱼体上的小瓜虫。
(1) 流行特点:该病在春秋季节、水温15~25℃时易暴发流行,主要感染乌鳢幼苗。
(2) 主要症状:患病乌鳢的鳃丝、鳍条及体表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此为小瓜虫虫体和胞 囊,故此病也叫做“白点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随着病情加重,患病乌鳢的体表似附着一层白膜,部分鳞片脱落,皮肤溃烂,常与固体物质发生摩擦,最终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3) 防治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清淤,以杀死池塘底部淤泥中的虫卵及胞囊。
采用全池泼洒0.3 mg/L 亚甲基蓝的方法预防该病。
将研磨后的五倍子浸泡后,以3~5mg/mL浸出液全池泼洒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病情较轻时,使用0.7 g/m3硫酸铜即可治愈小瓜虫病,病情严重时以0.25 kg/亩椒子粉与0.5 kg/亩生姜粉混合使用可见显著疗效。

嗜子宫线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俗称红线虫病,病原为藤本嗜子宫线虫。此虫虫体细长,两端稍细,体色呈血红色,俗称红线虫。
(1)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于春季。
(2) 主要症状:嗜子宫线虫主要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臀鳍及尾鳍基部,肉眼可见红线虫弯曲着钻在鳍条间。红线虫少量寄生不会导致乌鳢死亡,但会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当大量寄生时易导致乌鳢继发细菌病而死亡。
(3) 防治措施:
可使用生石灰等进行清塘消毒,以杀死底泥中的嗜子宫线虫。
全池泼洒0.2~0.4 mg/L晶体敌百虫,同时使用2%~5%食盐水浸泡鱼体后,将高锰酸钾或碘酊涂抹在病灶部位,治疗效果较好。

孢子虫病
孢子虫病的病原为孢子虫。
(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感染乌鳢幼苗,在春秋季及冬季易引发流行。
(2)主要症状:孢子虫可寄生在鱼体各个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及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孢子 虫一旦寄生在乌鳢的体表、鳃、内脏器官等,将会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块状或瘤状胞囊,胞囊面积越大,对各组织器官的破坏就越大。主要表现为乌鳢自身不能保持平衡,在水中偏向一侧游动,不能正常摄食。若孢子虫寄生在鳃上,将直接破坏鳃组织并影响其呼吸。
(3)防治措施:彻底清塘清淤,可用生石灰、 高锰酸钾等杀灭底泥中的孢子虫,同时将病死的乌鳢洒石灰后深埋,以防疾病扩散。
采用全池泼洒0.5 g/m3 晶体敌百虫( 90%)的方法预防该病,
治疗方面则建议将晶体敌百虫 (90%)拌饲(100 kg饲料拌60g晶体敌百虫)投喂,以杀死消化道内寄生的孢子虫;
将乌鳢鱼种用0.5g/m3磷酸氯喹药浴或全池泼洒20~50mL/m3福尔马林也可有效治疗该病。

碘泡虫病
碘泡虫病的病原为碘泡虫,乌鳢各个生长阶段均可感染而发病。
(1)流行特点:在每年的5~8月最为流行,发病率高达90%。
(2)主要症状:鱼体发黑,在水面打转,腹部膨大,剖检后可见有淡黄色液体流出。患病乌鳢 幼苗的肾脏内可见一些白色或浅黄色呈圆形的碘泡虫胞囊。患病乌鳢成鱼的整个肾脏处均长满胞囊,肾脏坏死。
(3)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投 喂新鲜优质饲料,以提高乌鳢自身的免疫力。应注意将病鱼、死鱼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处理后深埋于距池塘较远处。
可用生石灰化水后清塘消毒,将底泥中的碘泡虫胞囊杀灭。
使用0.3~0.5 mg/L晶体敌百虫或0.5 mg/L硫酸铜全池泼洒,同时用0.8~1.0g/kg 硫酸锌或2.0~ 2.5 mg/kg盐酸氯苯胍拌饲投喂,可见显著疗效。
 
病毒性疾病
弹状病毒病
弹状病毒病是由弹状病毒引起的广宿主疾病,弹状病毒因形状似子弹而得名。
(1)流行特点:当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低,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高或放养密度过大时易引发此病。水温在27~30℃时为发病高峰。
(2)主要症状:患病乌鳢躁动不安,在水中狂游打转,剖检时可见其肝、脾脏肿大,且有红点附着其上,鳔充血肿胀。
(3) 防治措施:避免放养密度过大,科学投喂新鲜优质饲料,保证养殖水质良好。
可用生石灰等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消毒。
将10~12 mg/kg 氟苯尼考、0.025 g/kg 三黄粉和 0.6 ~1.0 g/kg维生素C 混合使用,可有效预防该病。
平时可用适量中草药拌饲投喂,以提高乌鳢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刘苏; 朱新平; 陈昆慈; 赵建; 潘德博; 李凯彬.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0 (04), 488–493.
(2) 钟小庆; 刘奕明; 颜远义; 陈耀根. 水产良种乌斑杂交鳢养殖技术农村新技术 2018,No. 10, 28–29.
(3) 张新铖; 陈昆慈; 朱新平.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38 (22), 132–134.
(4) 杨成胜; 李广信; 刘士旗. 乌鳢苗种阶段的病害防治. 渔业致富指南2008, No. 17, 52–53.
(5) 孔祎頔; 单晓枫; 牛小天; 吴莉芳; 王桂芹. 乌鳢真菌性、寄生虫性及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水产科技情报 2019, 46 (02), 106–109.
(6) 黄国稳. 野生乌鳢苗驯化养殖技术. 河南水产 2017,No. 05, 18–19.

火币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