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防治实例】斑鳢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10-05   

水产养殖疾病而言,寄生虫病发生的比重高达25.5%,除常见的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等寄生虫病外,小瓜虫病也是鱼苗养殖中经常遭遇的寄生虫病。小瓜虫能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其典型的症状为:鱼体表布满白色的小点,所以又叫白点病。这种疾病对鱼苗的危害较大,严重时致死率可达70%,有时甚至高达100%。

斑鳢(Channa maculata)又称财鱼或生鱼,与乌鳢为同属鱼类,作为鳢科鱼类的一种,其在我国南方的养殖量较大,是杂交鳢繁殖中必不可少的亲本。斑鳢标苗过程中成活率低下一直是困扰我国斑鳢养殖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斑鳢水花至成鱼阶段容易发生各种疾病,且其防治均具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全阶段成活率较低。本文对2017年正大水产斑鳢苗种培育过程中小瓜虫病成功防治经验的总结,为斑鳢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一、小瓜虫病介绍

生活史:一般学者将小瓜虫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包囊期和幼虫期三个阶段,当然也有的学者将其生活史分为滋养体阶段、包囊阶段和掠食体阶段。主要危害对象:常见淡水鱼鱼苗。寄生部位:鳃、鳍条和体表。病鱼全身布满白点,游动迟缓,浮于水面,有时鳞片脱落,呼吸困难。形态特征:低倍镜下呈黑点;高倍镜下全身纤毛,明显可见马蹄形大核(图1、图2)。



二、具体情况

斑鳢饲养于室内4个面积均为15米2的水泥池中,池水深1米,采用非循环水、气盘24小时不间断增氧的方式进行养殖,养殖密度30尾/米2,规格为2~3厘米/尾,发病时间在8月底、9月初。

三、治疗方法

第一步:用加热棒加热水温至31℃;第二步:将150克干辣椒+150克生姜用1升水煎煮半个小时后的煎煮液以每个水泥池250毫升的用量对所有水泥池进行全池泼洒,连续泼洒两天;第三步:煎煮液泼洒完间隔一天后每个池再用10克虫虫草(主要成分青蒿和辣椒末)+5克纤灭(主要成分生姜粉)+10毫升聚维酮碘+490毫升水混合摇匀后的混合液锉孔挂瓶(普通矿泉水瓶)一周(图3);第四步:挂瓶结束后再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消毒。

注意:治疗过程中,每天应及时清除池底沉积物,定期换水和使用微生物制剂,同时在饵料中拌多种维生素。

四、治疗效果

按照上述办法治疗15天后,笔者发现小瓜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斑鳢苗种死亡率为20%左右,避免了半数以上或全军覆没的风险,有效减少了苗种损失(图4、图5)。



五、小结

治疗寄生虫病首先应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明确给药种类和方式。小瓜虫的三个生活史阶段中,掠食体(幼虫)阶段和滋养体至包囊过渡(成虫)阶段对药物最敏感,因此杀灭效果最好,滋养体和包囊阶段由于药物很难进入虫体内,治疗效果不理想。为了防止小瓜虫反复感染,持续性用药才是关键。

高温(31℃)能刺激虫体提前成熟并从鱼体脱落,因此用药前升温是治疗小瓜虫病非常重要的措施。虫体脱落后形成的包囊沉入水底,药物难以直接杀死,为防止小瓜虫再次侵入鱼体,及时除去池底沉积物有利于减少虫体寄生机会。

小瓜虫病的治疗药物很多,如硫酸铜、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用药时要了解鱼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如斑鳢对硫酸铜较敏感,养殖过程中尽量少用。一般对于不同鱼类,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因鱼制宜、对症下药是根本。虽然本次治疗过程是在室内小水体环境中进行,条件易人为控制,但其防治经验对于在室外池塘养殖中小瓜虫病防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鱼类生活于水中,疾病一旦发生,治愈不像陆生动物那样容易,因此提前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蔡清武  韩燕军  程辉辉
常德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张醴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董响红

推荐图文